媒体报道

农民日报:聚焦产业链延伸 广东广州市 破解“粮运”堵点 助力产业增效 发布时间:2025-10-18


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祖爽


10月13日至10月19日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,正如今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“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”所倡导的,守好节约粮食的每一道关口,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坚实防线的关键。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龙穴岛的广州港南沙粮食通用码头,一场提高运输效率、节粮减损的变革也在进行着。


伶仃洋畔,广州港南沙粮食通用码头车船如织,现在正是“北粮南运”的旺季,一场大规模的粮食“迁徙”在这里上演。在“北粮南运”的大格局下,粮食运输物流体系对高效、减损、降本的要求越来越高,如何进一步提高终端运输效率,保障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?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科工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粮科工”)的答案是,通过全力构建高效协同的多式联运体系,进一步助力产业链降本增效。


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粮科工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粮食物流多式联运高效衔接装备研发与示范”项目,其中南沙港粮食码头项目就是中粮科工持续优化规划设计,推动粮食联运效率提升的典型代表。“现在码头综合卸船能力每小时达到8000吨,码头的单个浅圆仓每小时粮食出仓能力高达2000吨!”中粮科工副总经理陈涛自豪地说。


中粮科工仓储物料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李坤由告诉记者,这个码头可以实现水水、水铁、水公联运,甚至能提供独立的直取线路方案。以水水联运为例,粮食可从海港码头入仓后,再通过沿江水路发运,还可以直接从海港码头转运到内河水域,减少粮食倒运,有利于提高效率、减少损耗。


码头还通过数字化、信息化建设提升了港口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。“我们用大数据、AI这些技术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平台,把智慧仓储、港口设备设施管理、运营决策整合到了一起。原来需要在现场操作,又累作业环境又差,现在工作人员只要远程操控即可。通过应用这些新技术,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了20%。”李坤由说。


喜人的变化还闪耀在广州市黄埔区区属国有粮库。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应急保供的重要节点,在区域供应保障体系中承担着关键职能。作为由中粮科工设计的、采用新一代管联机技术的新型楼房仓项目,它结合进出仓工艺,通过研究设计关键部件的特殊结构,解决了传统管链机粮食输送产量低、输送距离短、物料损耗大等技术难题。


“楼房仓传统的进出仓工艺制约了作业效率、安全以及环保和自动化水平。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,例如自主研发了国产大运量循环式管链输送机。它布置于每一层的天花板处,既可用于本层的进粮,也可用于上一层的出粮,实现了一机两用的特点。所有楼房仓的楼板不需要开洞,有利于防水和仓房的气密。”中粮科工河南装备公司总工程师任守华解释道。


这条灵活的“钢铁粮道”能依循各类仓型的结构蜿蜒而行,快速高效地将粮食输送至指定位置,实现多场景多仓型应用,让粮食在仓与车、车与船之间的流转更加流畅。


“目前粮库已有部分粮食入库,其中成品粮约9000吨,小麦等散粮原粮约5000吨。通过管链机提效,只需一键操作,出仓效率可跃升至300吨/小时,粮食出仓后即可无缝对接下一程运输。”中粮科工郑州公司综合业务部大区总监、黄埔项目负责人胡亚民表示。


从老仓型的蝶变到智慧港口的崛起,如今这条粮食产业链被打磨得更快、更稳、更智能,让北方粮食为南方市场“填满仓”。


上一篇:经济日报:央地合作带动消费持续升温 下一篇:没有了
<<上一篇 下一篇>>
>更多
Baidu
map